SAP系統(tǒng)內的成本管理
一提到“成本”這個詞,就感覺其概念太深太廣,無法很好地去闡述它以及更深地理解它,那還是來看看我們每天在用的SAP系統(tǒng)中的成本吧。對于系統(tǒng)中的成本,可能很多人都停留在標準成本是個估算出來的計劃成本的層面上,感覺這估算出來的成本是不準確的,而我則不這么認為。先來看看我們系統(tǒng)內成本核算是怎樣的一個流程。
公司物料成本定價分為兩大類,一類為原輔包材等,統(tǒng)稱為原材料,其成本單價采用移動平均價,即系統(tǒng)通過移動平均加權自動計算成本單價;當然,這類物料在維護到系統(tǒng)內,仍然要先維護一個估價作為以后物料移動平均加權計算的基礎。第二類是公司自行加工生產的半成品、成品或發(fā)材料給供應商加工的半成品,即委外加工半成品,其成本是由原材料的移動平均價加上委外加工的加工費組成,系統(tǒng)依據(jù)此邏輯通過估算操作將此兩成本累加在一起稱作物料的標準價格,加工費與原材料二者成本缺一,系統(tǒng)都無法對委外加工的半成品進行估算單價;對于自制的半成品或成品的標準成本計算,是依據(jù)BOM+Routing來計算的。BOM即物料清單,Routing在系統(tǒng)內指的就是我們生產產品所花費的工序工時及生產具體地點,每道工序都會有這個標準,然后再計算費率,這樣用標準人工工時×費率就得到標準人工成本,制造費也是一樣的道理。其實,系統(tǒng)內的成本簡單的理解仍然是依據(jù)料、工、費合計出來的。
“料”是生產某個產品的直接材料成本,按移動平均單價與BOM中用量進行計算(如果材料含有損耗,損耗也計算在其成本內)得出材料的計劃成本;“工”是按某一直接生產型的工作中心的人工單位小時計劃單價乘以生產某個物料的計劃工時計算出來的,計劃工時是指我們系統(tǒng)內工藝路線(Routing)中設定的工時,此工時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估算出來的標準成本。對于生產制造型的工作中心可以是一個生產車間也可以是一臺生產機器,也可以是一條生產線等。那么制造型的工作中心的人工計劃單價又是如何計算的呢?這個價格也是直接影響到整個物料的標準成本的度之一,它的計算是與實際發(fā)生的人工費用直接關聯(lián)的。
“工”是指每個生產車間或每個直接生產型成本中心當月應發(fā)的實際人工工資即每個直接生產型成本中心所收集當月的直接人工工資,而每個生產車間或直接生產型成本中心當月為生產產品所花費的實際總工時,則為當期該車間或成本中心對生產訂單報工時錄入的實際工時之和時,該類成本中心人工費率則為當月直接人工總額/當月實際總工時。對于為生產車間或生產型成本中心服務的其他職能部門即生產管理型成本中心的當期實際人工工資則需要按整個工廠的所有生產車間總工時計算每單個工時應分攤的生產管理型人工單價,再乘以生產車間實際工時,則得出生產車間應分攤的人工成本。那么此時分攤的人工成本加上車間本身實際當期的實際人工工資之和與該生產車間的實際總工時之比,便得出這個車間的人工費率即單位小時人工單價,而自制半成品或成品則是通過Routing中的工時與生產車間的單位小時人工單價之積便是此產品估算的人工成本。
“費”在系統(tǒng)內,除去人工及材料費以外為生產產品所發(fā)生的費用。在系統(tǒng)內體現(xiàn)在兩方面,一方面是資產類折舊;一類是除人工、折舊以外生產車間所發(fā)生的一切費用。它的收集如同“工”費的收集,由直接生產型成本中心收集期間所發(fā)生的每一筆實際費用,加上生產管理型成本中心應分攤的費用。這生產管理型成本中心的費用分攤仍然是依據(jù)全工廠所有生產車間的總工時來計算單位小時分攤的費用,zui后系統(tǒng)通過計算生產車間直接發(fā)生的制造費與應分攤的制造費之后與該車間當期完工產品總工時之比,得出單位小時的實際制造費單價。期初對產品或自制半成品估算標準成本時,其制造費用便是依據(jù)實際制造費用單價×Routing中的工時來計算的。所以說,在確定Routing中設置的工時準確的前提下,系統(tǒng)內估算的成本便是準確的。
因此,對于我們公司系統(tǒng)內的成本而言,原材料的初次估價、委外半成品的初次加工單價或估價以及自制物料的工藝路線中的工時這些都是基礎數(shù)據(jù),這些基礎數(shù)據(jù)的準確性直接影響到一個產品的成本估價,影響到銷售訂單成本的估價。只有估價成本有了,才能確保實際生產過程中的實際成本的生成,才能確保期末庫存價值的準確性。